- A+
对久负盛名的紫阳富硒茶,一些外地消费者认为口感、香气、汤色不那么纯正和地道了,甚至对自己饮用的产品是否来源于紫阳茶区产生怀疑。
“上帝”的感觉和疑问不是没有根据和道理,因为引进的外地茶种混杂了紫阳茶树种群,而“外来移民”不如“土著居民”,这就使得紫阳富硒茶优劣难辨。
怎样才能使紫阳富硒茶永远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怎样才能使紫阳富硒茶成为中国名牌?怎样才能使茶叶这个传统产业为农民增收和全县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花香引蝶——两位外地茶商来紫阳务茶的故事
第一个进驻紫阳的外地茶商,是紫阳县闽秦茶业有限公司经理陈瑛丽。
上世纪70年代初,作为铁道兵战士的陈瑛丽在紫阳境内修建襄渝铁路时,觉得紫阳茶好喝。虽然喝的是“傻大个”粗茶,加工的方式也原始粗糙,但是那种滋味和香气令他久久不能忘怀。转业回到家乡福建后,他当过机关干部,也领办过茶叶企业,但他总是觉得家乡茶品质不如紫阳茶,虽然土地条件好、茶园规模大、产量高,但是售价低、利润薄。2000年,他毅然放弃福建的企业,携300多万元来到紫阳县蒿坪镇,租地育茶苗,租房办茶厂,做茶叶生意。经过10年打拼和发展,公司已成为开发紫阳富硒茶系列产品的典型企业,集茶苗培育、茶叶加工、市场营销为一体,下辖蒿坪茶厂、四坪茶厂和1个育苗基地。
湖南辰溪县陈氏林果园林有限公司经理陈仲生,是第二个见机行事、慕名而来的茶商。
陈仲生2008年因调运杉苗来到陕西紫阳,发现紫阳茶品种好,气候环境好,尤其是独特的紫阳茶种的培育、推广还是空白,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商机。2009年12月,他带着一家人和公司几个技术人员落户紫阳,组建了紫阳县春华茶树种苗有限公司,专门培育紫阳种茶苗。
在县科技、茶叶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他在东木乡租地80亩,2010年2月正式启动育苗,冬春季节繁育无性系茶苗30亩,扦插了500余万株,成活近450万株,9月份已出圃。还发现大叶泡、楮叶种、柳叶种等优良单株9个,进行单株繁育,成活率达89%。虽然“7·18”特大洪灾将他精心培育的茶苗毁得所剩无几,但是,较高的成活率证实了在紫阳冬春育苗的可行性,紫阳种繁育只要相应的技术措施跟得上,也能达到在南方育苗同样的效果。
9月份,陈先生在东木乡新租的70亩地里又扦插了紫阳种茶苗。11月份又在蒿坪镇租地95亩,将育茶苗30亩,并计划对原有的外地品种进行根节换种,改良成紫阳种。
如梦方醒——不能再做弃优购劣的傻事
建国后,紫阳县在茶叶发展史上出现了两次历史性失误。
第一次是在上世纪70年代。紫阳县大量引进湖南等地的混杂茶籽,大面积垦荒植茶。用这批劣种发展的新茶园,生殖生长旺盛,早花早果,多花多果,但叶质硬,持嫩性差,质量低下。
第二次失误出现在本世纪初,大量购进福建福鼎大白等外地茶苗。福鼎大白抗逆性强、单产高、发芽早、芽头壮,是中国茶叶学会在全国第一批推荐的21个茶树地方良种之一,但是在紫阳种植其口感、香气与紫阳种比起来相差甚远,市场价格低得多。外地茶商还以其他杂种冒充福鼎大白卖给紫阳,使茶种混杂,部分产品品质失真。
两次历史性错误都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及主客观原因。第一次主要是一哄而上,不讲科学。第二次主要是急功近利。紫阳山大坡陡,本地良种零星分散且与外地茶种相混杂,与南方连片茶园相比,采集纯正单株和茶籽所付出的劳动力成本都很高。用本地茶种育苗成本高,技术不过关。
两次失误导致了紫阳茶叶品种的灾难性后果。茶叶界、科技界的有识之士不断批评谏言。
高级农艺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茶叶专家程良斌,50年前就开始在紫阳茶叶试验站做技术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实际主持过陕西省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研究课题,对紫阳茶业发展史特别是茶叶栽培的成败得失了如指掌。他说,优良品种是建立高产优质茶园的前提,推广紫阳种是稳定紫阳富硒茶品质的先决条件,也是紫阳富硒茶品牌的基础。选育和推广茶树良种,是提高单产、改进品质、增强茶叶在国内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大技术措施。
紫阳县闽秦茶业有限公司经理陈瑛丽,认为紫阳茶自然品质好、抗逆性强、无污染、富含硒元素,是其他任何茶种所不能替代的。他说,品种关系到产业的兴衰,一个地方树立一个品牌,必须坚持自己的特色。紫阳种不仅应该提纯扶壮,而且要保护好,大面积推广种植,到一定时候做成一个大的种苗产业,向外地推广。
陕西省紫阳县和平茶厂厂长、首届中国紫阳富硒茶文化节“紫阳茶王”获得者曾朝和,务茶已经20多年,几年前就曾在县计划局举行的行业代表座谈会上建议,发展茶叶产业不能一味地强调速度,一年发展一万亩,不如搞一千亩成功的茶园,用本地茶树育苗,发展一点是一点;贪大求洋,从外地引种,势必把本地优良茶种弄混杂了。曾茶王主张,县茶叶研究所应充分发挥作用,用自己的基地培育当地品种,做出样板,进而落实到乡镇。育苗基地建好了,茶叶产业才能稳步发展。
固本强基——上下同心掀起茶种革命
茶叶专家和业内人士的真知灼见,促使紫阳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抓品种。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领导明确要求,本地有多少茶种,就发展多少茶园,决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采购外地茶种。对外来从事紫阳种育苗的企业给予协调土地、修复河堤、人力支持等力所能及的帮助。
县人大常委会深入调研后,在紫阳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向政府指出:“引进的福鼎大白毫和龙井43号茶种,表现较差,效益不高,群众对调运外地茶种反映强烈。”同时对《县人民政府关于2007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的报告》作出审议意见,要求县政府加快对地方优良品种挖掘、选育、推广的科技投入,在茶叶上积极发展紫阳大叶泡群体茶,发挥地方特色,壮大主导产业。
县科技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紫阳茶群体种选优及无性系繁育技术研究》项目建议书,制定了《紫阳县地方良种种源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召开座谈会,邀请全市专家讨论征求意见,把茶树紫阳种选育开发作为抓良种建设的突破口。选派专人到和平、焕古等地寻找最具有代表性的本地良种大叶泡。
县茶叶局、茶叶总公司狠抓当地茶树良种繁育及推广,加强了对2009年育苗基地的定期检查和技术指导工作,针对管护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提出补救措施,在总结以往育苗成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套符合紫阳实际的育苗管护技术,实施后效果较好,扦插成活率达到80%,亩出圃合格茶苗达到9万株以上,是紫阳历年来育苗效果最好的一年。在红椿镇和双桥镇落实育苗业主3家。配备设备,扶持有机肥,促进茶树良种的繁育。
知名茶叶企业更加重视选育优良品种,从原材料的源头上控制产品质量,保护自己的品牌。紫阳县和平茶厂已禁止收购福鼎大白等外地茶种鲜叶,本地茶鲜叶收购价每公斤高达360元,而福鼎大白20元一公斤也不收。盘龙天然富硒绿茶有限公司投资狠抓紫阳茶树良种繁育,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指导下,自2007年以来,每年育苗30至50亩,狠抓茶园基地建设,已用本地良种茶苗培育示范茶园300余亩。部分茶农对外地种开始了“斩草除根”行动。
迄今,全县已育紫阳种茶苗250亩,2011年秋可产苗3000万株。2011年全县育苗500亩的计划已经落实,届时产苗可达1亿株。